新闻资讯
NEWS

清朝

作者:系统管理员日期:2023-06-16字号:

清朝,1616~1911年。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他的儿子皇太极改国号为“清”。1644年,清军自山海关南下,占领北京。

1644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攻破北京城,结束了明朝的统治。驻守山海关的明朝将领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击败农民军,开始了在北京大清帝国的统治。

1662年,郑成功率领军队驱逐占据台湾的荷兰军队,收复了台湾。

1684年,清朝廷在台湾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清朝乾隆皇帝组织大批学者编写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一部丛书——《四库全书》。

1724年,清朝廷确立了西藏宗教和政治领袖达赖和班禅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的制度。

1727年,清朝廷开始在西藏设驻藏大臣,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同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1839年6月,清朝钦差大臣林则徐将缴获的110多万公斤鸦片在广东虎门海滩当众全部销毁,史称“虎门销烟”,表明了中华民族禁烟的决心和抵抗外侵的坚强意志。为了强行向中国倾销鸦片,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侵略战争,称为“鸦片战争”。1842年中国战败,战争结束。1842年8月,清朝廷被迫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中国自此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是中国近代史上外国侵略者强迫清朝廷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主要内容有割让香港岛给英国等。在鸦片战争期间,清朝官员林则徐坚决禁烟,积极抗英,并主张学习外国的长处,用于抵抗外国侵略,被称为清朝廷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魏源是晚清著名思想家、史学家。鸦片战争期间,他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也就是要学习外国的长处,用来抵抗外国的侵略。魏源编写的《海国图志》100卷,是中国近代第一部较详尽地介绍西方的著作,出版之后,风行海内外。

严复,近代著名思想家、翻译家,曾留学英国海军学校,后任北洋海军总教官,主张变法维新,翻译介绍了许多西方社会学、经济学著作。严复1895年翻译了《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观点,在思想界产生很大影响。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两国为了进一步扩大侵略特权而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爆发于1856年10月,1860年10月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清朝廷被迫于1858年先后与英、法、美、俄签订《天津条约》,与沙俄签订《瑷珲条约》,1860年又与英、法、俄签订《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

19世纪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俄国,它强迫清朝廷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

洪秀全,广东花县人,领导了反对清朝廷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对孙中山的思想影响很大。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反清武装起义——金田起义,建立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南京),洪秀全自称天王。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内容主要是将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耕种,提出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廷内部政见不一,出现了顽固派和洋务派。顽固派盲目排外,仇视一切外洋事物;洋务派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主张学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洋务派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为代表。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清朝廷中的洋务派为“自强”和“求富”,学习、引进西方生产技术,史称洋务运动。

中法战争爆发于1883年,是法国侵略越南并进而侵略中国发生的战争。1885年,清朝军队获胜后反与法国签订了屈辱的《中法新约》。

1894年是甲午年,所以此年爆发的中日战争又叫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是甲午战争结束后日本强迫清朝廷订立的不平等条约,此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中国割让台湾、澎湖列岛、辽东半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邓世昌是中日甲午海战中的民族英雄。1894年9月17日黄海海战中,在弹尽舰伤的情况下,他指挥致远舰快速冲向日舰吉野号,不幸被鱼雷击中,与全舰官兵250人一起壮烈牺牲。

1895年5月2日,康有为发动正在北京参加考试的举人1300多名,上书光绪帝,反对签订《马关条约》,提出迁都抗日,请求变法,史称“公车上书”(古时中国朝廷用车马接送到京城考试的读书人,后来人们就用“公车”作为到京城考试的举人的代称)。

1898年(戊戌年)中国发生了一次政治改革运动。清朝光绪帝接受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提出的变法主张,颁发了一系列变法诏书,推行新政,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进行改革,这就是“戊戌变法”。但戊戌变法只进行了103天,就在慈禧太后的镇压下失败了。

张謇是中国近代实业家、教育家,清朝状元。甲午中日战争后他致力于实业与教育,建成大生纱厂以及盐业、榨油、面粉、冶铁、轮船等企业,形成大生资本集团,并创办了10多所学校。

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1898年开办于北京,是戊戌变法的“新政”之一,1900年因八国联军侵占北京被迫停办,辛亥革命后改为北京大学。

孙中山,名文,字逸仙,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人,伟大的民主革命家。他领导了推翻清朝统治和封建帝制的辛亥革命。1905年,孙中山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称为三民主义。

兴中会是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组织爱国华侨建立的革命团体,第二年在香港设立总会,提出了推翻清朝、建立民主共和制度的纲领。

1905年8月,兴中会和华兴会、光复会联合,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一致推举孙中山为总理。

1911年4月27日,同盟会在广州起义,喻培伦、林时爽、方声洞、林觉民等100余人在战斗中英勇牺牲,后经广州人民收敛死难者尸体,共得72具,葬于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