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商品和商品经济。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就是商品经济。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有两个: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商品和商品交换的产生,归根结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2)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基本属性。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价值。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3)商品的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它不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生产该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个别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会使单位商品价值量发生变化。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会使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多,但不会使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的价值总量增加。
(4)通货膨胀。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叫作通货膨胀。
(5)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在市场上,价格与价值相背离主要由于市场上的商品供给和需求不平衡引起的。供求变化会影响价格,价格的变动也会影响供求,价格与供求是相互制约的。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按劳分配。除了在公有制范围内实行按劳分配以外,我国还存在着其他分配方式,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按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分配等。
(8)三大产业。第一产业是农业,第二产业是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是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所有行业的总称。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第三产业繁荣与发展程度的高低,已成为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主要标志之一。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所有部门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在其领土范围内,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是:投资、消费、
出口。
(9)税收。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三个基本特征。
(10)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我国商业银行体系中主要有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五大国家级商业银行。